小股迷 218信息网 2022-09-12 观娱乐
从《正阳门下》到《情满四合院》,从《芝麻胡同》到《正阳门下小女人》,再到《什刹海》《鼓楼外》《欢迎光临》……近年来,一大批聚焦新时代新北京题材的剧集涌现,重拾京味剧传统,努力在
本报记者 李夏至
从《正阳门下》到《情满四合院》,从《芝麻胡同》到《正阳门下小女人》,再到《什刹海》《鼓楼外》《欢迎光临》……近年来,一大批聚焦新时代新北京题材的剧集涌现,重拾京味剧传统,努力在新时期语境下讲好北京故事。
拔萃:
京味剧曾立潮头
以上世纪80年代为起点,中国电视剧从实验走向市场,开启了连续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期。1985年播出的《四世同堂》是开山之作,1990年的《渴望》为转型里程碑,紧随其后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为代表,国产剧呈现出了阶段性高峰期,而《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等北京题材、北京出品的影视剧作一马当先,勇立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潮头。
京味、京腔、京韵,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时代,却都沿袭着相同的文化底色。《四世同堂》将老舍的人民文学底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渴望》首次将视角转向“室内”,也将视角从英雄人物转向小人物,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虽为情景喜剧,却与《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着相同的基因,地道的北京话,诙谐幽默的北京人,用更年轻的视角代言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一大批京味剧扑面而来。2001年的《大宅门》为纯正京味年代剧打了个样,《鸽子哨》《前门楼子九丈九》《茶馆》等一系列具有浓厚都城文化气息的作品相继出现。而更加年轻化、都市化叙事的《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奋斗》等,则正式开启了新北京题材叙事,也衍生了一大批聚焦“北京青年”的都市剧作品,如《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爱情故事》等。
但这股创作势头并不持久。随着资本的大举进入,市场开始青睐流量明星,题材也偏向网络化的古装偶像剧和甜宠剧,北京题材、北京故事不再是市场的宠儿,崇尚古朴美学、强调京腔京韵的“京味剧”逐渐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直到2013年,一部讲述胡同四合院左邻右舍情感纠葛的《正阳门下》横空出世,地道北京视角的作品才重回观众视野。随后数年,多部经典京味剧《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等陆续上星,收视数据飘红,京味剧才又重回时代潮头。
转折:
现实主义创作回归
《正阳门下》的编剧王之理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写老北京人的故事是信手拈来。和他组成“京味剧黄金搭档”的导演刘家成也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我们俩做京味剧,必然是原汁原味的、地道的。”他的故事也几乎都有原型,几乎每个重要的角色都来自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但《正阳门下》播出前后,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已经很多年不出京味剧的好作品了,电视剧市场一再细分,商业气息浓厚,大家并不看好这种有明确地域局限的作品,总觉得讲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南方观众未必喜欢。”
《正阳门下》2013年先在湖北的地面频道首播,播出后反响不错,才在北京卫视上了星。谁也没想到,一部讲胡同里民间收藏爱好者家长里短的剧,居然能在全国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上排名第二,成为2013年当之无愧的黑马。
可是即便这样的成功也没打开京味剧的市场。2015年,整个国产剧市场已经全面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彼时最热门的是《花千骨》——国内首部网络播放量破200亿次的电视剧。以《花千骨》的爆红为分野,国产剧正式走入了仙侠玄幻当道的时代,“京味剧”这种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立足普通人视角的剧集,只能再次靠边站。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王之理和刘家成二度合作的《情满四合院》想要上星,困难重重。该剧2014年制作完成,2015年先在山东的地面频道播出,时隔近两年,2017年才在北京卫视上星。时间并没有淹没好剧的光芒,该剧在北京卫视收视率连续破1%,豆瓣评分高达8.7分,主演何冰更是先后斩获白玉兰奖、飞天奖等多个最佳男演员奖项。
《情满四合院》后,“京味剧”厚积薄发,以刘家成和王之理为代表的“京味剧”黄金搭档多次联手,《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多部作品面世,收视率始终保持强劲姿态。据王之理透露,今年,他和刘家成合作的《情满九道弯》已拍摄完成,正在等待排播档期,而《正阳门下》系列的第三部《正阳门下年轻人》也完成剧本只等拍摄。
在王之理看来,胡同四合院只是形式,是让叙事回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的手段,而这里的居民和他们的行为处事,代表着北京精神,“他们是充满包容和善意的,人物也都活得敞亮、善良单纯而热情。”在王之理笔下,《情满四合院》中傻柱不仅把房子让给别人住,还养了一堆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正阳门下小女人》里,命运坎坷的徐慧真努力维持小酒馆的经营,在时代的风浪前也从不丧失自己的原则,与死对头的握手言和,展现了极致的宽容与善意。
导演刘家成就曾说过,“《情满四合院》的主题就是把过去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真实。”王之理也表示,这样齐聚了真善美的人物不是幻想出来的,“观众喜欢这样的人物,本质上依然是对真善美的向往,而这些美好的品质是我们一度丢失过的。我用小人物的故事去讲大情怀,希望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价值取向。”
除了王之理、刘家成搭档的作品,近几年来,北京题材、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剧集不断推出,如讲述传统京菜家学传承的《什刹海》,以传统行当木器手艺为题材的《鼓楼外》,反映“北漂”青年落地生根的《欢迎光临》等。这些剧集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普通人、小人物的视角,人物塑造接地气,故事也多展示生活气、烟火气。
在王之理看来,“京味剧”的回潮也代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正在回归主流。当观众厌倦了满屏的仙侠特技,也不再满足于悬浮不落地的都市偶像剧情,真正描述普通人生活、反映小人物情感需求与生活状态的创作传统也在回归。“就像上个世纪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典作品那样,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再现小人物的生活。创作者都重新回归现实主义的表达,脚踏实地去反映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人生,这是京味剧的传统,也是现实主义的传统。”
创新:
新北京题材更追求融合
划分“京味剧”,故事是不是发生在胡同四合院里不是唯一标准。近几年来,聚焦新北京人、讲述新北京题材的剧集越来越多,它们延续了世纪之初“北京青年”的都市视角,从新时代的变化来解读城市的精神气质。
制片人梁振华近期就在制作一部新北京题材电视剧《心想事成》,该剧编剧苏蓬的母亲正是2001年京味剧代表作《空镜子》的编剧万方,万方还在新剧中担任文学总监。
“我来北京也有20年了,我一直有个愿望是能创作一部北京题材的电视剧,也算对自己这20年的新北京人生活有个交代。”梁振华同时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在他看来,“京味剧”的界定不应该局限于是否表现了胡同四合院,而且满屏的京腔京韵和今天的“新北京”并不匹配。
“从历史发展来看,北京这座城市是开放的、包容的。它既有皇城根下的胡同四合院文化、古都文化,也有京杭大运河带来的运河文化。北京文化当中从来不缺乏外地和异域的文明元素,北京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明形态的集合体。尤其在当下,国际化和现代化更是赋予了北京与时俱进的文化面貌,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国际、北京与外地间的各种融合。”
《心想事成》和当年的《空镜子》有相似之处,依然是住在四合院的两姐妹,依然讲述她们生活中的细水长流、酸甜苦辣。但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个“90后”姐妹虽然是北京土著,但已经有了全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她们是地道的北京人,性格、成长环境、生活习惯都有鲜明的北京传统烙印。但她们每天走出胡同,来到高楼大厦间,面对当代职场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作品要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而这一切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和情节之中。”梁振华说。
把握新北京题材里的“京味”,需要深刻的文化体认。梁振华认为,这十年间国产影视剧存在着地域文化淡化的倾向,反映都市生活和当代社会的影视剧大多已丢掉了本地的文化标签,模糊了地域差异,流于悬浮。“很多故事可以发生在北京,也可以发生在上海、武汉、长沙,城市和地域只是偶然成为了故事的发生地,并没有建立起与创作本身的有机关联。自觉的地域文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
在梁振华看来,新北京题材绝不意味着完全抹去传统的痕迹,现代和传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恰是这种复杂性构成了完整的地域文化,“我们在《心想事成》里对老北京人的思维观念、生活传统、语言习惯都进行了描述和探讨,我们的故事里有每日早起晚归的普通蓝领,也有胡同里整日提笼遛鸟的北京大爷,他们也会不着四六的聊天,但他们骨子里的真诚、善良和淳朴,一直都没有变。”
重视平民视角的叙事也没变。《心想事成》不光讲述新时代中两姐妹的人生烦恼,还尝试以更广阔的视角去阐释城市的变迁。剧中,两姐妹居住的四合院并不是祖传的家产,而是老一辈单位的公租房,还要面临拆迁上楼。梁振华介绍,关于这些四合院的产权归属,关于老百姓分房回迁的故事,都来自主创团队的采访和调查。“这里的人物比较接近大多数本地居民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动辄就人人都有四合院、没有生存烦恼的‘想象中的北京人’。”
这也侧面反映了新北京题材创作的新要求:既要了解北京都城文化背景下的传统内核,又要注入对新时代城市精神的理解。抓住变化中的人和事,反映全新的城市文化内涵。
政策:
“北京模式”助推精品创作
北京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从单打独斗到渐成规模,背后离不开一揽子政策支持。
以《情满九道弯》《心想事成》等为例,这些剧集都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迎接二十大”重点项目,从启动阶段就被“重点关注”。这些项目同时也是北京市广电局“种子库”的储备项目,创作初期就获得了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的扶持。
该基金重点聚焦北京题材作品,聚焦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围绕北京文脉传承和时代变迁,反映北京历史和现实文化内涵,体现首都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等,展现北京城市发展和社会人文风貌,具有浓郁北京特色和现实关照的优秀作品。
据统计,近几年来,该基金扶持了《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欢迎光临》《情满九道弯》《心想事成》《胡同》《什刹海》《光荣时代》《芝麻胡同》《高兴的酸甜苦辣》《幸福里的故事》等20余部电视剧,扶持金额近一亿元。
在机制建设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坚持规划与策划并重,深耕与新耕结合,管理与服务同步,全力推进北京题材电视剧高质量创作,这些政策共同形成了助推影视精品创作的“北京模式”——建立完善了剧本创作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引导把关机制、人才建设机制、激励扶持机制,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重点对北京题材电视剧给予支持保障。
在项目储备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动挖掘策划选题,立足首都资源优势,策划组织选题研讨会,积极组织制作公司、编剧赴16区和相关单位深入生活、采风调研。还按照“每月调度、每周跟进、专人负责”的“服务包”常态化工作制度,对《人生五年》《放心不下》《心想事成》《胡同》《情满九道弯》《向水而生》《闯关》等重点项目给予重点跟踪、扶持、宣推、保障,根据项目创作情况提供选题论证、专家审读、协调拍摄、宣传推介等服务,全流程、全方位、高质量推进项目创作播出,既做好“北京出品”,也做好“出品北京”。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建设电视剧强国。北京市广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耕精品创作“北京模式”,从剧本创作开始深挖优秀作品“蓄水池”,推动更多以新北京故事为突破口的优秀选题、优秀剧本脱颖而出,继续推出精品力作,为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贡献。
专家观点
新北京题材与时代联动
高贵武
“京味剧”因反映北京地界上的现实生活、风土人情而得名,也因浓郁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众多类型和题材的影视剧中一枝独秀,不仅生活在北京的男女老少爱看,也受全国观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欢迎。
随着创作经验的日积月累和创作题材的不断扩大,这几年,新北京题材影视剧无论内涵、形式还是价值表达都在不断创新,产生了越来越多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影视作品往往是反映时代进步的一面镜子,新北京题材影视剧在创作中的这种变化同样也折射着新北京人、新北京精神的变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既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大都市,“京味剧”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大变化,剧中新老北京人的精神风貌更是中国人在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座兼具历史积淀和现代特色的文化名城,北京不仅有着底蕴深厚的“京味文化”,而且汇聚了影视制作的各类高级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影视生产高地,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影视生产“北京模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主任)
1.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并都会标明作者或来源,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