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股迷 218信息网 2022-07-29 思美食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因为忙于工作或别的事情,即使感到饿了也不想耽搁,于是便忍饥挨饿,好不容易做完了,却突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饿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对味道、温度甚至饥饿的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因为忙于工作或别的事情,即使感到饿了也不想耽搁,于是便“忍饥挨饿”,好不容易做完了,却突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饿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对味道、温度甚至饥饿的感觉,都是在日常 生活 形成的一种习惯。因此,当一个人饿过了劲儿、饿“习惯”了,自然觉得没那么饿了。然而,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医学专家指出,人体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于血糖。人感到饥饿,其实是因血糖浓度减少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如果这时没有及时吃东西,那么机体会自动调节,分解人们平时储存在肝脏中的肝糖原,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值,这时人就不觉得饿了。
医学专家还表示,“忍饥挨饿”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当肝糖原分解完后,机体便会分解脂肪来补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觉得头晕。此时,如果还不吃东西,组成人体结构的蛋白质也会开始分解。这种情况是十分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对于那些经常不能按时吃饭的人,可以准备一些甜食,如巧克力,以便在饿时及时提升血糖。此外,如果已经饿过了劲儿,就要立刻去吃点东西,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光吃口肉或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糖分的食物,如面包、坚果。千万不要长期用水来抗饿,以防胃被经常排空而患上胃病。
总之,不要以为“忍饥控饿”能省粮食、可以减肥,也不要总拿忙来做“虐待”自己的借口,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天进食的多少是由位于人体头部下丘脑部位腹内侧核(又称饱食中枢)和腹外侧核(又称饥饿中枢或摄食中枢)进行控制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食物摄取过程是通过胃肠道、饱食和饥饿中枢,以及大脑皮质之间的神经调节机制进行的,大家处在一种互相调节、相互制约,相对平衡的状态下。
当大脑皮质感觉到饥饿(胃肠道发出空腹信号)的时候,中枢就会向摄食中枢发出进食(兴奋)指令,向饱食中枢发出抑制指令,从而开始进食;
当吃进一定量的食物,胃肠道感觉膨胀后,胃肠道将会把饱腹的信号通过神经反射的方式传递到大脑和饱食中枢,大脑皮质就会向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分别发出饱腹的指令,停止进食。当然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给人留下想要饱食一顿的念头并将这一信息传导给下丘脑的中枢。
每天在什么时候进食,或每餐进食多少则往往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许多有肥胖家族史的肥胖者常常有多食、贪食的习惯,他们的这种进食习惯并不是因为饿,而只是一种习惯性的重复动作。这就像每当人们看见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时,不管饿不饿,总是忍不住要尝一下的道理一样。
动物实验发现,将动物的腹内侧核(饱食中枢)破坏后,动物因失去饱觉感而进食不止,进食量明显增多,动物出现明显肥胖表现。而且这种体重的增加,一直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当机体达到一个新的能量平衡时才会停止。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罹患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的患者会出现多食、肥胖的症状,很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患者的下丘脑腹内侧核出了问题。如果在实验中将动物下丘脑的饥饿中枢破坏后,动物则因失去饥饿感而不思饮食,长期拒食,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1.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并都会标明作者或来源,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